勞動仲裁的時效
小編:艷芬 59閱讀 2023.03.20
因為勞動仲裁的時效的存在,提醒當事人要積極行駛擁有的權利,否則,過了仲裁時效將不受法律保護,本文將詳細介紹勞動仲裁的時效的相關事項。
基本信息
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是指當事人因勞動爭議糾紛要求保護其合法權利,必須在法定的期限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否則,法律規定消滅其申請仲裁權利的一種時效制度。
2008年5月1日后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但對于2008年5月1日前發生的勞動爭議案件,有關仲裁時效和起訴的規定及適用《勞動法》!秳趧臃ā逢P于仲裁時效規定于第八十二條: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時效中斷
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當事人能夠證明在申請仲裁期間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申請仲裁期間中斷:
(一)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
(二)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
(三)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
申請仲裁期間中斷的,從對方當事人明確拒絕履行義務,或者有關部門作出處理決定或明確表示不予處理時起,申請仲裁期間重新計算。
時效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特別時效
申請勞動仲裁的一般時效為一年。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一年的時效期間還不能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在有的行業,尤其是建筑業,拖欠工資問題比較突出,工人的勞動報酬很多到年底才結算;還有些勞動者為了維持勞動關系,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對用人單位拖欠勞動報酬的行為不敢主張權利。如果都適用一年的仲裁期間,不利于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因此本條第四款規定:“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睂τ趧趧诱吲c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已經終止的情況,則沒有維系勞動關系這樣的顧慮,因此本條第四款作出了“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的規定。
詳細解讀
特征
仲裁時效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從仲裁時效的條件上看,仲裁時效是以權利人不行使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保護其權利的事實狀態為前提的;第二,在仲裁時效完成后權利人所喪失的并非是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權利。在時效完成后,權利人仍有權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不再保護其權利;第三,仲裁時效具有強制性。法律關于仲裁時效的規定,屬于強制性規范,當事人不得協議排除對仲裁時效的適用,也不得協議變更仲裁時效的期間;第四,仲裁時效具有特殊性。所謂特殊性,是指這里規定的仲裁時效僅適用于勞動爭議仲裁案件。
意義
對勞動爭議案件規定仲裁時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第一,維護勞動關系的穩定。時效制度的作用就在于使事實狀態與法律狀態相一致,從而結束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的不穩定狀態,使之在法律上重新固定下來,從而維護了勞動關系的穩定。第二,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因仲裁時效完成后,權利人即喪失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保護其權利的請求權,因此仲裁時效就起到了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請求權的權利。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有利于勞動爭議的盡快解決,維護勞動關系的穩定。第三,有利于正確處理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時效制度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從而使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盡快地介入勞動爭議,這樣因爭議發生的時間較短,易于調查取證,便于正確處理,防止因年代久遠、證據不全或難以辨認而導致錯誤裁決。
期限
仲裁時效為一年。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泵穹ㄍ▌t規定的一般民事權利時效為兩年,特殊的民事權利訴訟時效為一年。勞動法的這一時效規定區別于民事爭議的訴訟時效期間,這是基于勞動爭議案件的特殊性而作出的規定,旨在盡快地解決勞動爭議。但在實際執行中,由于有些勞動爭議案件的情況很復雜,勞動者難以在六十日內申請仲裁,往往因為超過了仲裁時效而得不到法律保護。尤其是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形勢下,一些勞動者如剛畢業的大學生、農民工等明知權利被侵害,為了與用人單位維持勞動關系,保住“飯碗”,不會一發生勞動爭議就去申請仲裁,往往是最后沒有辦法,迫不得已才去主張權利,這時候可能已經過了六十日的仲裁時效期間。因此,在立法過程中,有許多意見認為勞動法中規定的六十日的時效期間過短,不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本法參照了民法通則關于特殊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的規定,延長了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將勞動爭議仲裁的時效期間規定為一年。
計算
仲裁時效的計算。根據本條規定,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遭到了侵害,這是其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保護其權利的基礎。從這一時間點開始計算仲裁時效期間,符合仲裁時效是權利人請求仲裁機構保護權利的法定期間的本意。知道權利遭受了侵害,指權利人主觀上已了解自己權利被侵害事實的發生;應當知道權利遭受了侵害,指權利人盡管主觀上不了解其權利已被侵害的事實,但根據他所處的環境,有理由認為他已了解已被侵害的事實,他對侵害的不知情,出于對自己的權利未盡到必要的注意或將其作為推延仲裁時效期間起算點的借口的情況。
仲裁時效的起算,以權利人的權利客觀上受到了侵害、且主觀上已知曉權利被侵害的事實為構成要件。權利人主觀上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事實上其權利并未受到侵害的,不能使仲裁時效期間開始計算。
其他信息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該法中未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支付雙倍工資的問題就此成為一個熱點受到關注。2008年5月1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實施,該法中對一般案件的仲裁時效規定為1年,但是對拖欠勞動報酬的仲裁時效特別規定為只要是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都可以追究。
由此,雙倍工資的仲裁時效屬于特別時效還是一般時效的問題成為時下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從仲裁的角度來分析,此類案件從表象來看,仲裁時效是雙方爭議的焦點,但是就本質而言,對雙倍工資性質的認定,才是確定仲裁時效的關鍵前提,也就是說雙倍工資未予支付,應被認為是拖欠勞動報酬,還是被認為是侵害了勞動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從實踐來看,許多仲裁機構采納的觀點為:雙倍工資為補償金,不屬于勞動報酬范圍,其權利主張不應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第4款關于特別仲裁時效的規定,應適用勞動爭議仲裁時效一般規定。理由如下:
1、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是基于勞動行為的付出,而勞動者取得雙倍工資則是基于用人單位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事件。也就是說,雙倍工資不是勞資雙方協商的結果,而是法律的規定。如把它認為是報酬,有悖意思自治原則。
2、?《勞動合同法》在法律責任篇章的第82條第1款規定了"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其立法目的主要在于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促使用人單位主動履行簽訂勞動合同的義務,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如不履行則會付出相應的違法成本,這樣規定顯然是對不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采取的一種懲罰措施。由于支付給勞動者的第二倍工資并非以其付出的勞動為代價,而是兼具對用人單位違法行為的懲罰性質與對勞動者所面臨風險的補償性質的一筆費用,從立法解釋和體系解釋來講,雙倍工資應理解為
"雙倍工資賠償",屬于懲罰性質的賠款。因此不能簡單地將雙倍工資與勞動者通過正常勞動、按勞分配所獲得的工資等同起來。由此所發生的糾紛并不能直接認為是拖欠勞動報酬所發生的爭議,也就不能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第4款的規定。其仲裁時效的期限只能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相關推薦
-
勞動仲裁時效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秳趧訝幾h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第四十六條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其他正當理由超… - 申請仲裁程序是怎樣的 申請仲裁程序是怎樣的一、仲裁申請與受理當事人到仲裁委員會秘書處辦理立案手續,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五份(被申請人是兩個以上的,每增加一個,應增加一份):1、仲裁申請書;2、當事人身份證復印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材料;申請人、被申請人是法人或其它組織的,應提…
- 司法工傷鑒定程序怎么做 工傷事故給我們工人帶來的危害是最多最嚴重可怕最直接的;對國家和企業影響也不少。發生工傷以后只有經過權威鑒定才能得到賠償。想必很多人都想要了解,司法工傷鑒定程序怎么做?工傷鑒定和傷殘鑒定有區別嗎?工傷鑒定賠償標準是什么?下面由小編為您介紹一下!